查看原文
其他

上海试点全国首个“基础研究特区”,将赋予科研充分自主权

来源:第一财经、中国科学报


要真正实现 “从0到1”的原创性突破,体制机制上应该做些什么?为进一步发挥高校、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,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“基础研究特区”,重点针对上海市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、稳定资助,支持自由选题、自行组织、自主使用经费,引导科研人员以“宁打一口井、不挖十个坑”的态度心无旁骛开展研究。

首批“基础研究特区”有三个——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,上海市科委将给予5年资助,三家单位提供1:1配套经费。


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对媒体介绍,长期以来,科研人员普遍反映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加强长期稳定支持、厚植潜心研究氛围等迫切需求,因此上海提出实施“基础研究特区计划”,作为健全完善上海基础研究支布局体系的重要内容,发挥部分具有突出优势的高校、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面向重点领域、重点团队,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“小环境”,加大力度推进原创性、引领性科学研究。


朱启高介绍,“基础研究特区计划”在主要做法上,首先是强调长期稳定的实施周期。“为保证科研人员及团队获得相对充足的探索和研究时间,‘特区计划’以五年作为一个资助周期,并且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,允许自由选题、自行组织科研、自主使用经费,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,减少各类申报所占据的时间精力。”


其次,计划突出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。加大对跨领域、跨学科、跨部门交叉研究的支持,鼓励试点机构组建交叉学科群,推动更多跨代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产生;三是探索松绑放权的管理制度;四是组建砥砺创新的人才队伍。


“我们鼓励各试点机构创新内部管理机制,重点在探索非共识项目的遴选机制、实施项目专员制度、改革人才和成果评价制度、建立容错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。”朱启高说。


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搞特区计划,需要去找这样一群人——他们在博士生、博士后或者工作阶段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科研能力,我们进一步帮他们松绑,让他们安下心来去突破“0到1”的东西。“这是非常有挑战的,做‘0到1’的基础研究比那些科研跟跑者的研究(即从1到2、3、4等)更艰辛,成功的概率更低。”


胡金波解释道,有的人一年发表了10篇文章,而做“0到1”的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可能5年才发表一篇文章,但是这一篇文章的价值,可能远远超过其他跟跑者发表50篇论文的价值。“这种研究就需要我们用非常规的、不按‘算工分’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来评判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做‘基础研究特区’,要按照科学研究规律,根据科学探索的挑战性来鼓励科研人员,敢放心地坐冷板凳,坐5到10年。”


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发展部主任赵小龙介绍,“基础研究特区计划”中的关键词就是“特”,所谓“特”就是要体现基础研究的特点,要与传统项目有所区别,具体实施方法有所不同,经费使用有所不同,评价标准有所不同。


他介绍,通过“基础研究特区计划”的试点实施,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提升“0到1”创新能力的管理经验和范式,其中包括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人才的遴选方法、“0到1”项目立项判断的准则、支持长期基础研究的经费使用细则和配套的项目管理办法、符合基础研究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与标准、引导年轻人勇闯“无人区”的倾向性支持政策,以及提倡、鼓励、激励引领式原始创新的创新氛围。


入选中科院上海分院“基础研究特区”项目库的辛秀芳,是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。


她表示,一般来说,基础研究项目是非常烧钱的,做基础研究短期也不会有什么科研成果产出或是有经济效益,我们还需要从各个层面申请研究经费,来探索大自然和生命体的奥秘。


当课题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,做基础研究开销很大,包括需要解决学生、工作人员、科研助理等的工资,要给大家提供比较稳定的个人待遇。另外做研究时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也需要经费。“我国有很多科研项目计划,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竞争性项目,需要科学家写申请书然后准备答辩,这些过程会耗费很多科研时间。所以如果在一段时期有较稳定的经费支持,就可以解放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,更有利于做出好的科研成果。”


有着同样感受的,还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左智伟,他说,现在虽然一直鼓励大家做“0到1”的研究,但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看,要想拿到“0到1”的项目,过程是非常困难的。


他解释称,拿到一个项目一般需要经过答辩,在这个过程中,提出新方向、新研究范式或者新的体系,必然有很多的不确定。


“‘0到1’项目的研究特点是不确定性大,从不同角度看研究方案难免有漏洞存在,是比较难得到一致好评的。”在他看来,现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,有工作领导小组和战略咨询专家,在评审过程中更看重项目方案中的亮点。“如果觉得你项目的创新性很好,他们会从专业角度提出方案优化的建议,鼓励去尝试。”


关注学术桥,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分享之用,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。欢迎投稿,分享博士求职、面试、发展经历和感悟,指点科研、学术、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,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:yeziwuyuxin,信箱:qiaoqiao@acabridge.edu.cn。

关注学术桥: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

延伸阅读

14所顶尖高校齐聚复旦,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

东南、西工大、天大、上海交大共同参与筹建这一国家实验室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